找到相关内容1026篇,用时2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论佛教人天乘善法与儒家道德思想之差异

    口、意的造作负责。而孔子则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这里的“天命”是指冥冥中操纵一切的主宰者的意志;“大人”指周天子及各国的诸侯;“圣人之言”就是文王周公相传下来的典籍训诰。可以看出,孔子所谓的“君子”,是以对天命和周制的服从为条件,而统治者正是天的代言人。因此,孔子所说的道德,其基础实际上是统治阶层的意志。  佛教的善法以因果为基础...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134259362.html
  • 中国宗教法总述(上)

    维系。这本应是正统宗教的主流意识形态功能之所在。但是,当时中国的初民宗教还无法完成这一任务。这一时期,还处于汉民族融合生成的过程中。殷人宗教主要是对其祖先的崇拜。得到各族共同承认的只是所谓的“天命”。殷可能利用这一说法来支持自己各邦方“共主”的地位。但从殷人的祖先崇拜看,殷人对“天命”并不是很诚惶诚恐。殷人的祖先不可能再成为周的神灵,况且它的初民宗教本就无法承担这一功能;也是模糊的“天命”信仰与不...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45665250.html
  • 原始宗教的一致性:中华民族凝聚的心理基础

    民族王朝在礼仪、习俗方面可能各有特点,但礼乐文化的主体却从来没有变,这正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实质。  历史上所有“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都无一例外继承了华夏文化中的天神崇拜信仰和天命转移的思想,作为自己...强大的宗法社会中发展,为扩大天神的兼容性而排斥祖神是不可取的。周公在武王伐纣、以周代殷以后,成功地用“天命转移”的观念解决了因祖神与天神一体而缺乏超越性的难题。“天命转移”的观念,使天神不再为一家一姓所...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082071278.html
  • 由“中庸”探讨儒家伦理的基本信念

    到了孟子、荀子便谈得多了。而>论性, 更直指性与天、道的关连,涉及哲学上基本信念的问题,如>说: 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性之德也, 合外内之道也, 故...问题, 伦理与自我实现的问题, 以及伦理修养与教育方法等问题。 >涉及这些问题时, 往往都以直述句表达, 如“天命之谓性”之类, 但对这些直述句表达的伦理判断之所以成立, 并无明确之论证。因此, ...

    王 开 府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32447037.html
  • 学问在转移习气

    只好往造物身上一推,就算是得到结论,不许再问,这是何等的含糊可笑,何等的迷信。  道教、儒教,乃至一切的宗教,面对着种种现象的为什么如此?也都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最后还不是把天命、天赋、天才、天然、天资之类的名词,来搪塞一下。孔孟二圣,一样地都把一切的权力,归之于天命。例如:孔子畏天命,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主张“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孟子说:“吾之不遇鲁侯,天也。”又说:“其子之贤不肯,皆天也...

    方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424574736.html
  • 灯前禅影(八)

    以乐天知命。但弟子伯牛生重病时,孔子伤心地说:“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颜回死时,孔子更恸哭说:“噫!天丧予!天丧予!”对天命难测,善无善报,意志坚强的儒者也终不免一叹。  在佛教看来,如果有所谓天命,那便是道德的因果律。人的苦乐,都是有原因的。善必有善报,恶必有恶报。凡夫虽然没有宿命通、天眼通,可以亲见三世因果,因此无法证知善恶因果律的普遍有效。但这样的因果律,却至少符合人类理性的始终...

    王开府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40347133.html
  • 焦竑三教会通思想的理论依据

    理,探究万物之性以归于天命。《易经》还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17]孔子虽提出性命问题,但认为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孟子则提出尽心知性,认为性是恻隐之心等扩充而成的人的内在的德性,是人之所以为人者。孟子之“命”解释为“莫之致而至者”,是与天相连的客观必然性,性是天所赋予而在内在于我者,所谓“尽心知性知天”就是通过扩充内心善端以知人之本性,进而把握和顺应天命。《中庸》则提出“...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7040985336.html
  •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

    的主要特徵之一,而考其起源,则与中国原始文化中的自然(天地)崇拜,以天地为生物之本;以及祖先崇拜,以先祖为监临人世的上帝(此亦为天,天命之天)等观念,不能说毫无关系。由此可见,“天人合一”中“天”的含义是合自然之天与天命(先祖上帝)之天而言的。以后,宋明理学讲的天理之天,即是自然之天与天命之天的统合体。人与自然之天“合一”的中心是“顺自然”(这里“自然”一词的含义,不是指“自然界”,而是指自然界的...

    楼 宇 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21151010.html
  • 关于儒、道、佛三家的理论极限

    天命”,在道为“无极”,在佛为“拈花之境”。三家理论既有纵向的衔续性,又有横向的涵纳性。道家以“无限”实现了对儒家的超越,佛家以“心法”实现了对道家的超越,最后由宋明理学完成了对三家的综合性超越。准确...或许会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一、“天命”——先秦儒家的理论极限 先秦时期有一个特殊的理论现象,即:争鸣的诸学派几乎无一例外地均把“道”视为本学派理论的最高范畴。但“道”的内涵显然...

    韩东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02952029.html
  • 从生命“觉”义、浅论儒佛会通

      注5:<大学>传十章?传五(释格物致知)。  关于生命内核、生命缘起的探讨,儒家没有直接论证的符号,惟从“命”、“心”、“性”、“仁”、“知”、“天”、“天命”、“理”、“道”、“明德”、,等字义...东美,<生生之德>,初版,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民国68年,页311。  注18:傅佩荣,同注1,页183。  从知“天命”到由内心发微而出的“使命”感,当如何在人间确定其立足点呢?儒家...

    刘易斋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373666019.html